“剪刀在我這里不只是工具,而是一種跳動的生命”。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、剪紙藝術設計與創作工作室主任,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卓,道出自己的心聲,一張張彩紙,經他折疊、剪裁、抖落紙屑,便剪出了栩栩如生的動物,剪出了活靈活現的人物,剪出了這萬千世界,剪出了他心中的美好期望。
幼年喜好 結緣剪紙
受母親和外祖母的熏陶,劉卓從8歲起就練習剪紙,靈活的小手、流暢的線條、生動的作品,常常令大人們贊嘆不已。劉卓把學習之余的時間都用來鉆研剪紙,并在其中尋找樂趣,放松自己。久而久之,積攢了很多作品,在初中藝術節上,學校還為劉卓搞了個人藝術展,引起了全校師生和家長的關注,讓劉卓在學校小有名氣。
高中時期,劉卓的剪紙作品《金雞報曉》參加了全省校園藝術作品大賽,獲得了大賽一等獎。漸漸地,隨著年齡的增長,剪紙也由童年愛好,變成自己的事業和想象力的延伸,并堅定了把剪紙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的決心。
守正出奇 注入活力
2012年,劉卓大學畢業留校任教。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,他不斷鉆研,勇于創新,不僅創作完成22幅青花瓷系列立體剪紙,還設計研發帶有剪紙元素的家紡用品、金屬鏤空書簽、抱枕和桌布等文創產品。他還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先后與百威集團、可口可樂、新百倫等陸續展開訂單合作,取得了一定得經濟效益。他指導的學生項目《5G視域下剪紙應用價值研究,以殘疾人就創業平臺的構建為例》在第六屆黑龍江省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二等獎。2016年起,劉卓向聽障學生傳授剪紙技藝,其中身患多重殘疾的學生郭志濤通過剪紙技藝重拾人生自信,聽障學生未印用剪紙作品創業創收實現脫貧。
劉卓在校主講《剪紙》《民間藝術賞析》《圖案基礎》等藝術課程,累計培養高校學生63500余人,其中聽障生760余人。為更好傳播傳統文化,傳承民俗技藝,他還多次到鄉村文化站、居民社區、貧困山區中小學、省內外高校等地舉辦講座530余場;積極參加“到人民中去”“我們的中國夢——文化進萬家”“紅色文藝輕騎兵”等主題文藝志愿服務活動210余次;走進貧困戶家中為村民剪新年窗花、貼福字、送祝福,用文藝助力脫貧攻堅,增強了老鄉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。
傳承非遺 堅守創新
新冠疫情期間,劉卓積極響應國家“停課不停學,停課不停教”的號召,自制剪紙教學短視頻43期,在線公益直播82場,非遺技藝在線教學的新模式得到了各地學生及家長的認可。他主講的《中國剪紙》慕課獲評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,被國內20余所高校選擇開設,總課時710分鐘,在線學習人數達62000人,把我省的剪紙技藝推向了全國。
2021年劉卓以黨史學習教育為背景舉辦了“熱血春秋·浩氣長存”百幅黨史人物剪紙作品展,展覽以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為主線,刻畫了百名英雄人物形象,創作歷時314天,用剪紙作品展示黨史故事,為建黨100周年獻禮。
劉卓說,剪紙一定要強調剪刀的力量。剪制作品時,畫稿僅起構圖布局作用,真正的“形”“勢”及節奏和張力,其實取決于作者剪刀走過的痕跡。多年來,劉卓留下的腳印同樣精彩,先后獲全國優秀科普工作者、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、省五一勞動獎章、省青年五四獎章、龍江技術能手、龍江工匠、全省職工職業道德“十佳標兵”、省師德師風先進個人、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。
